走进鲍家屯,探寻古水利文明
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家屯村,有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古水利工程,2012年5月荣获 “中国水利遗产保护奖”,有“黔中都江堰”的美称。六百多年的沧海桑田,鲍家屯水利工程目前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。2018年12月20日下午,天津机电所技术人员一行8人有幸能来到现场观摩学习鲍家屯古水利工程。
S型拦水坝
鲍家屯古水利工程是一个完整引水蓄水结合的塘坝式水利体系,它由横坝、竖坝和高低龙口组成。水源来自西面的邢江河,采用“鱼嘴分流”的方式,把上游河道一分为二,竖坝下为邢江河古道,横坝下为长约一公里的新河,共同形成“两河绕田坝”的态势。河水通过二级、三级、四级分水坝,进入大水沟、中水沟、小水沟、流入农田,这样的梯级开发,使鲍家屯村及邻近村庄的2600余亩田地都能得到滋润。新河流经处现在还有一座水碾房,河水经过木质的水车,带动上方的石碾,充分体现了先民智慧的匠心妙思。
鱼嘴分流
六百年历史的水碾房
鲍家屯古水利建设的另一特色,是在村南侧建有“水口园林”,这是皖南乡村古典园林移植黔中的孤例。远处青山如黛,斑驳的石板古道,古老的石桥,静静流水宛如述说着古老的传说;田里绿色蔬菜,嬉戏的孩童,迎宾树下的老人,宛如一部生机盎然的田园乐章,这里更像是一幅清心淡彩的水墨画。
生机盎然的田园景色
鲍屯村六百多年来从未遭受较大的洪涝和干旱,拦河坝的建造因势利导,旱能灌,洪能排,和周围自然环境宛然一体,村落水土丰茂,民族和睦。鲍家屯数百年形成的水利文化,反映出水利与社会、环境之间的关联,体现出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理念。鲍家屯古水利工程用简单的方法解决了复杂的问题,也给我所技术人员带来了无限的启迪和思考。